来源:INSIGHT视界
????
在教育内卷日渐降温的氛围下,“烂尾娃”,成为了最近中产家庭中的高频词。
过去的中产家长,总是绞尽脑汁让孩子在起跑线上遥遥领先:从幼儿园阶段就报满各种兴趣班,在小学阶段就要努把力考出雅思7分,誓要让孩子大学冲进常青藤,成为别人家的孩子。
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,如今都在花式缩减教育开支。大家不仅放弃鸡娃,还将未完成既定规划的子女,浓缩成一个新的焦虑名词——“烂尾娃”。
“烂尾娃”,是教育界的一个新标签,用来形容那些没鸡成功,或者鸡到一半就放弃了的孩子。
“家长们起初信心满满,早早掏空存款备下学区房,从孩子落地就开始规划未来。盼着他们2岁开口说英语,10岁参加奥数比赛,18岁备战世界名校。
但家长在鸡娃过程中,却会因为经济压力、孩子不配合、看不到希望等种种阻碍而放弃。于是孩子便和到期无法交付的房子一样,成为所谓的育儿烂尾工程。”
起初选择“鸡娃”的许多家长,由于自己就是靠学历打拼下的事业,十分希望子女也能够复刻这条上升路径,所以对教育支出毫不手软。
“比如英语外教课400元一节、数学思维班一年2万起步、艺考培训动辄5万,更别提出国留学每年都得花几十万。这些花费加起来,甚至够在大城市买套房了。”
如今,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认清现实:鸡娃并非一门靠努力就能回本的事业,而是一种“高风险投资”。
“有数据显示,2023年只有38%的留学生月薪能够过万。和国内毕业生相比,仅高出14%,但付出的成本却是国内教育的6倍以上。至于各种兴趣班,更像是高价的盲盒,能通过特长参加自主招生、获得加分的几率并不如期待中那样高。”
于是,那些不再相信鸡娃能改命的家长,开始试着放下执念,从焦虑父母变成了“淡人”家长。
“看淡教育焦虑后,生活便轻松了许多。以前为了让娃开拓眼界、通过重点学校面试,每个假期都得满世界游学。现在觉得逛市内博物馆也挺好,读个本地二本也没什么。与其赔上大把钱和精力,不如陪孩子一起放松,找到成长的节奏。”
对年轻人而言,“烂尾娃”这个被外界强加的标签,难免刺耳。毕竟在他们看来,自己不过是按照家庭的资源和安排一步步成长,却因为没活成家长期待的样子,而被扣上“半途而废”的帽子。
但对于家长来说,“烂尾娃”却是一种情绪的出口,让那些对教育投入感到失落的人,终于有了讨论的抓手。在教育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,关于“烂尾娃”的焦虑和释然,正在成为更普遍的共鸣。
“鸡娃”一词虽是近几年才走红,但它的教育理念早在十几年前已盛行。“当年父母们便流行效仿‘虎妈狼爸’,不允许他们像普通孩子一样玩耍,哪怕动用打骂等高压手段,也要让孩子考进名校。”
因此“烂尾娃”标签,并不专属于当下的孩子。那些十几年前被“鸡”,如今已步入职场多年的成年人,同样逃不过父母的念叨,会被责怪辜负了当年的投入和期望。
随着时间推移,外界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成长轨迹,调侃出了不同“烂尾”程度的烂尾娃分类。
早期烂尾娃,指的是那些在小初阶段就提前“烂尾”的孩子。原本学马术,如今只能在家巩固算术;以前练钢琴,现在变成校合唱团的小配角。
老家在西安的小陈就是其中之一。他的父母原计划让他从双语幼儿园一路读到国际学校,初高中直升本校国际部,最终冲刺海外名校。
然而,小陈小学还没毕业,父母就离婚了。离婚导致家庭经济受挫,存款减半,再加上父母单位降绩效,他最终只能转学到公立学校。“当时我从小班教学切换到大班课堂,难以适应新环境,所以成绩一路下滑直至倒数,父亲对我的期望值也慢慢降到了谷底。”
最后,他父亲坦然地放弃了对他的教育投资,并在高中前,就劝他放弃留学梦,踏踏实实在国内考个二本或专科。“与其花那几百万打水漂,不如留着以后直接当薪资发给你。”
中期“烂尾娃”,往往出现在高中或大学阶段。这些孩子在前期被鸡得很好,但随着学业难度增加,或长期处于高压状态,便开始后劲不足。
“许多家长最初还埋怨孩子不够努力,对不起家庭对他几十、上百万的教育投资。去医院后,才意识到孩子不是变懒了,而是病了。”
上海人小宝今年32岁,初中时被父母送出国,大学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。父母原本期待他能进入知名艺术机构,从事策展或拍卖等高薪工作,但现实远未达到预期。
过早的出国,让小宝缺乏陪伴,在与人交流时总会出现障碍。毕业后,他也曾试图进入职场,但都因无法适应压力,而在试用期时主动离职。
如今,他做着兼职问题儿童心理治疗师的工作,每月收入4千元左右。
小宝说自己社会化程度低,无法正常打卡上班
后期“烂尾娃”,则指的是大学毕业后,仍然找不到工作、进退两难的年轻人。他们或是在国外选择继续读研读博,试图用学历延迟就业;或是在国内加入考研大军,面对日益内卷的研究生考试,也难以脱颖而出。
小宝结合自己的经历,认为这种阶段的“烂尾”,并非仅仅源于个人能力不足,与就业大环境的剧烈变化也密不可分。
“家长们与其一味焦虑孩子‘不够优秀’,不如反思一下,是否真正了解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,为孩子规划了适合的成长路径,而不是简单复刻自己的成功模式。”
中产家庭停止鸡娃的原因中,经济问题是多数父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。
过去年收入超百万的中产家庭,还完房贷后还能每月轻松挤出3到4万元,用于孩子的教育支出。但随着不少公司降本增效,许多人都开始面临降薪20%-30%,甚至是被公司优化的风险。
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下,越来越多的家长,都对至少20年才能回本的教育投资失去信心,放弃了鸡娃计划。
今年45岁的北京妈妈李红,经常抱怨这两年的银行利息,普遍下降了2%左右,存款收益远不如从前。“以前理财收益还能覆盖部分培训费,现在却要从工资硬挤。”
曾经她是典型的过程导向“鸡娃”家长,追求孩子的全面培养,但现在她的思维发生了转变。“如果孩子不是学习这块料,你花再多钱也没法把他卷成天才。不如把用于教育投资的钱,省下来给他买房。”
“只要他将来能不靠父母吃饱穿暖,有个稳定住所,甭管收入多少,都已经赢了90%的普通打工人。”
越来越多的父母看透了如今学历“贬值”的现实,发现即便孩子顺利考上985硕博,毕业后的薪资水平也未必如预期。
“辛辛苦苦鸡到985,结果工资税后仍然只有一万出头,还不如我当年大学毕业直接就业高。”
还有一些父母放弃鸡娃的原因,是意识到了自己过于急于求成,难以有好的结果。
“比如每当奥运会结束,总有人试图让孩子复刻冠军的成长之路,靠体育特长进入重点学校。谷爱凌夺冠后,很多家长让孩子学滑雪;今年看到潘展乐夺金,又让孩子练游泳。但这些家长,最多让孩子跟教练一周两训,其他时间却被各种课外班占据。最后孩子便会因为缺乏系统性训练,而只学到个皮毛。”
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,鸡娃的投入和焦虑未必能带来预期的回报。反而投资自己,或许是一种更高效的选择。
“比如越来越多的中产父母,都会在孩子小学或初中阶段,花费大约30万到50万元人民币,选择去香港读硕士。这样不仅能让孩子享受香港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,未来还能通过华侨生联考的方式,让孩子回内地读书,从而避免进入内地激烈的学业竞争。”
还有一些父母在深思熟虑后,直接放弃了鸡娃计划。
“像很多在北京拼搏的父母,都会决定让孩子落户天津。他们会安慰自己,这样不管孩子学习如何,生活在哏都,都能让他有一个更轻松的童年。如果将来考不上大学,也可以去说说脱口秀,没准就成了下一个喜剧之王。”
被视为“烂尾娃”的小宝,最开始还很担心自己毕业后,一直处于人生低谷期。但在接触了许多有类似问题的孩子后,他逐渐感到释然。
“你会发现,无论是10岁,18岁,还是28岁的人,都会在人生某个阶段,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。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快烂尾了,但其实挺过一段时间后,生活就会像波动的股票一样,又往好的方向发展。”
小宝说,自己现在虽然挣的不多,但手上积累的客户越来越多,从去年开始,他的收入已经足够负担日常开支。“接下来我准备去考个心理咨询师的证书,今后的目标,是能开一个属于自己的教育机构,帮助到更多的孩子们。”
ENDING:
许多被贴上“烂尾娃”标签的年轻人,一开始都会感到迷茫,不理解自己为何按部就班的成长,最后却没有活成理想中的样子。
但大家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,也慢慢理解了“烂尾娃”背后更深层的逻辑。“很多人最初会觉得自己‘烂尾’,是因为父母没有继续支撑自己。但等自己进入社会,体会职场的艰难,经历各种生活的不确定性后,便会明白父母也无法预见未来,他们也只是想为子女铺一条更好走的路。”
“当你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后,重新丈量自己的人生,会发现这条路很长。父母陪你走过的不过是其中一小段。”
当你经历过“烂尾期”,蜕变成功,拥抱另一种人生时,便会发现——“所谓‘烂尾人生’,是挫折也是机会,是松弛也是改变。运气好的话,重新开始,带父母去看更大的世界。”